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科技进村:从化田间地头的农业技术变革

    信息发布者:李玉环
    2018-07-27 10:11:59   转载


    蔬菜瓜果种植不使用任何化肥与农药,鸡、鸭、鹅、鱼塘与农作物一起共生共存,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生态内循环系统;水稻种植不再需要人工田间管理,一只“机器鸭”便可让百里之外坐在监控室内的工作人员“知天、知地、知水稻”……艾米会创始人唐飞认为,传统水稻种植已经到了升级的关键时期。


    过去当人们谈论起农业生产时,脑海中多半浮现出“面朝土、背朝天”的田间耕作场景,以及各家农户代代口耳相传的“看天种植”经验。而今,走进广州从化的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的现代农业让人们耳目一新。


    从人才进村到科技赋能,年轻人扎根乡村的背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以全新的方式更深、更广地影响到农业、农民和农村,迸发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力量。

     

    农业新气象

    精品辣椒架起国际合作桥梁

     

    走进从化西和村,一路上姹紫嫣红,鲜花盛开,自然风光旖旎。玫瑰园、樱花园、多肉植物基地沿着一条大道渐次分布,构成了这条村庄的产业脉络。


    韩国人爱吃辣,对辣椒也深有研究。令人意外的是,一家由韩国人创办的大一国际辣椒研发公司已经隐藏在西和村里十多年,每年,这里的新技术研发成果从广州源源不断发往世界各地。


    韩国人李度铉就是这里的首席科学家兼创始人。多年来他扎根在西和村,带领着20多人的团队在这里研究着世界上各类品种辣椒的种植技术。“辣椒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同时不同辣椒品种在不同生长期,对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要求也各有不同。从化地处北回归线,其亚热带气候为研究各类辣椒品种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李度铉表示,来自从化辣椒实验室里以高科技研制出的精品辣椒种子,不仅聚焦中韩两国贸易市场,还面向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东南亚市场投放供应。


    李度铉在北京设有营销总部,从广州从化到北京是“在合适的地方种辣椒,在合适的地方卖辣椒”。“我们育种研发能力很强,一年半就可以培育出新品种,更新速度快。”在他看来,研发能力是他们独步全球辣椒市场的最重要法门。


    伴随着人才的流动,越来越多新技术在乡村出现,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动力。“我们是以耕种土地的概念来种植蔬菜,以五无即无农药、无化肥、无除草剂、无转基因、无激素来生产有机蔬菜,土地越种越肥。”西塘村农耕田缘联合品牌创始人王海宝自信地表示,依靠5年的探索,农耕田缘成为目前市场上种菜不用任何农药的企业之一。


    4年前,王海宝和他的团队决定先用10亩地测试种植“五无”蔬菜的可行性。“种植前,我们先采用水杀菌的办法,用附近的河水先浸泡农田7天,杀死土地里的虫卵,然后在农田上安装防虫大棚,把害虫与蔬菜种苗分割开来。这次,我们的测试成功了,效果很理想。” 王海宝如今经营的“农耕田缘”拥有菜园景观绿化200多亩,建设蔬菜大棚30个,占地面积20多亩,并建立了鸡、鸭、鹅、鱼塘的生态养殖,与农作物一起共生共存,互相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生态内循环系统。


    王海宝表示,通过使用自制肥料促进蔬菜生长的方式,种植出来的蔬菜不仅可以保证口感,而且很少被虫子吃掉。


    像与虫卵“赛跑”这样的新科技已经逐渐深入到乡村的田间地头。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希望吃上放心健康的农产品,庞大的消费升级市场催生出许多和“农耕田缘”一样秉持绿色无公害生产标准的创新农业企业。

      

    田间新变革

    大数据连接田间和“舌尖”

    时值南方7月水稻收割育秧之际,在位于团星村的从化艾米农场里,聘请而来的农民在迅速收割金黄的稻谷后,将其放进冷藏室。大约两个月,这批新收获的胚芽米将送到4000名会员的餐桌。


    搭乘“互联网+”、大数据乃至人工智能的发展快车,2014年诞生在从化的艾米会给人们餐桌上的主粮稻米赋予了全新的“科技味道”。“如何只是传统农业,我觉得太没挑战性了。”联合创始人陈丹丹从地产公司跳槽而来,投身农业生产。

    ▲艾米农场用软件系统管理水稻种植。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摄


    与一般的农田不同,艾米农场的禾苗间暗藏传感器,数据在数秒的时间里迅速传输到位于天河的营运总部。“数据监控平台相当于艾米会的‘中枢神经’和‘大脑’;传感器将气温、湿度、水质、土壤等各项指标全部监测并上传至数据库,让系统对水稻生长全周期了如指掌。”项目总监桑强告诉记者。


    得益于对水稻生长全周期的数据化分析,艾米会种植的稻米都无需播撒化肥与农药,稻米质量拥有统一标准、生态种植全流程。“更重要的是,依托大数据建立起的生态人工智能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产品种植生产方式。”唐飞说。


    目前,艾米会在广东设有包括从化在内的6个试点基地,每个基地的稻田数据都能收集禾苗生长数据。通过对水稻周期数据化分析,制作水稻最佳生产规律图,总结出生态水稻生长评分标准——《艾米秘籍》。这便是唐飞所说的种植“有据可依”,由数据指导,让农民实现规范化、流程化生产。


    借助数据平台、社交媒体的热潮,订单式农业迅速在乡村冒起。通过技术的连接,消费者与农田实现了更具体、更直接的交互。


    蔬菜从30多摄氏度的田间采摘,首先需要进入冷库,在20分钟内降温至9摄氏度。经过冷处理,袋装的有机蔬菜售价为16元一斤,大大提高了附加值。“我们采取的办法其实是源自欧美的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消费者家庭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更增加了有机标准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更健康。”


    从最初依靠消费者众筹启动,到现在积累了4000名家庭会员,李卫鹏与另外两名伙伴合作创办神农田园目前已有123亩地,有着6名管理人员和20余名务农人员,年产量达15万斤,针对珠三角地区400个会员家庭提供80多种农产品,每年可实现盈利300万元。


     “以后不再是先生产再找渠道,而是预订式生产,用需求规划品种、数量及流程。”李卫鹏认为,从化水质、土壤等指标优于周边地区,流程的重构大幅提升农业效率,让这些原生态的产品加快走向珠三角乃至全国。


    “我们生产十多个品种的生态大米,通过定制的会员反馈,可以收集到不同人的口味,在明年的配送上将更加精准。”陈丹丹认为,从田头到舌头,新技术的出现将激发一场源自农村的产销变革。


    乡村新变化

    新型职业农民逐渐涌现乡间


    三将军村村民张雪佳今年61岁,4年前他加入艾米农场。“从前这里所在的农田基本是荒废的,因为水稻价值太低,卖不起价钱,没有愿意耕作。”他告诉记者,以前是出外做小生意谋生,2008年开始回乡种地,每月大约有2500元收入。


    ▲艾米农场   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摄


    艾米会来到村里,通过集约土地建立起占地320亩的现代化水稻农场。一支平均不满30岁、近60人的年轻团队活跃在乡村,成为艾米送到乡村的第一份厚礼。“公司员工主要是1988年至1996年之间出生,95%是85后,创始人都是80后。”陈丹丹说。


    艾米会聘请了18户当地农民作为职业农民,按照标准化流程种植生态水稻,年收入达到八九万元,比以前翻了一番。张雪佳说,像他一样“转身”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村民越来越多,这在900多人的三将军村里引起不小轰动,大家都很兴奋,也很关注。


    在艾米农场几公里外,西和村组建的青年创业先锋队开始融入乡村田园、民宿等特色产业中。创业分队长邱稳庄今年29岁,大学毕业后工作不久便回乡创业,农业部绿色认证的火龙果热销让他自豪不已。“火龙果继续有,顺丰让我们果果走遍天南地北。”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布销售业绩。


    邱稳庄依靠父亲从事农资买卖的经验,探索出种植水果的最佳方式,用最合适的肥料培育出最具有营养的土壤,并带动农民参与其中。邱卫东等50名西和城康片村民与邱稳庄主导的水果迷城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成为种植“合伙人”。“跟着企业种植火龙果、番石榴、莲雾,每年可以赚取万元以上的额外收入!”邱卫东的职业是工人,业余时间他拿起锄头重操旧业,成为职业农民。


    凭借各种新技术加持,被改变的不仅是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方式,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长的同时,角色也产生深刻的变化。对于团星村和三将军村的2000多名村民而言,艾米会带来的新技术不但利用了荒废许久的土地,更是通过资源盘活让农民获得增收,得到职业的成就感。


    “现有320亩土地每年种植两季稻,每亩土地年产值从原先3000多元提升到1.4万元,农民每年收入相当于城市白领。”唐飞说,散户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技术型职业农民,收入有了保障,农民才能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人才的扎根带来了技术、资本、理念等要素进村,新技术在广州北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显身手,由此催生的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用行动激起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脉动。

        

    艾米“逆袭”背后:

     城与乡的双向互动启示

       

    对于不了解艾米会的参观者而言,走进位于天河区保利中辰广场21楼的艾米会运营中心,看到这个标准的互联网办公环境,很难想象这是一家与水稻种植紧密联系的农业企业。


    在能容纳近20人左右的办公室里,黑板式的背景墙上写着“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城市家庭拥有健康的主粮”。“这既是艾米会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愿景与使命。”每周,艾米会创始人、CEO唐飞都要奔走于天河CBD与从化农场之间。


    虽然扎根在农村,艾米会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村里,他们更希望通过新技术应用场景成为城市与乡村之间联系、互动的桥梁。


    技术让城乡边界变得模糊


    去年底,深圳的人们惊讶地发现宝安区一个商场里,竟然能看到绿色的稻田,这让城里的孩子异常兴奋。这是艾米会在深圳投放的“天空水稻亲子艺术乐园”体验馆。


     “在当地商场提供的露天平台上,利用独特的环境建成自然阔野的全场景沉浸式‘天空水稻亲子艺术乐园’,将乡村生机盎然的绿色稻田搬进城市高楼商业闹区。”唐飞说,这样的“入口”,不仅将出现在商场,还能设在社区、家庭、学校甚至旅行社。这些展示区以乡村自然稻田为生态规划建设核心,为周边社区家庭建造跨城镇的田园亲子自然体验区,向城市家庭输出自然教育的农业品牌。


    扎根农村的企业跑到城市里“逆袭”展示,这极为罕见。在唐飞看来,技术的力量模糊了城乡的边界,也抹平了两者之间的认知鸿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下,耕田劳作将来甚至可以像在互联网公司上班一样,成为年轻人“很酷”的就业选择。


    每月15日,密封的有机胚芽米通过快递抵达4000多名会员家庭的餐桌。从乡村到城市,胚芽米开始成为居民亲近乡村的“入口”——去年,在艾米农场稻田里上演的交响音乐会吸引越来越多家庭的关注。


    颇让村民意外的是,交响音乐响彻百里之外的从化艾米农场上——乐团舞台设在金黄色的稻田中央,和着虫鸣鸟啼、风起云动,音乐仿佛破土而出浑然天成。唐飞向记者憧憬道:“只要用心呵护,美丽乡村就能实现。”


        城乡双向互动的新思考

    从农业企业进城到人才、技术下乡,城市成为乡村配置资源的源头,而乡村又成为城市人们渴望的“桃花源”。


    友生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翠玲带领团队,潜心3年种植新型农产品。“把养花的理念和技术融合到水果种植,以新技术创新出新产品,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她认为,农业发展必须走向产业化、规模化,这过程中科技的力量不能缺席。


    ▲西塘村


    在西塘村迈出农村科技的第一步后,潘翠玲显然有着更大的雄心。“我们计划与中国农大、华农、仲恺农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建立专家智库,通过引进人才和技术,让传统农业向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从以前的乡村单向输出,到现在的城乡双向互动,乡村不仅引来游客,还引来技术和模式,城市富余的资本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得到满足。”她说。


    早前在增城的全国特色小镇交流会上,学者专家都指明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新路径。


    在农业农村部经管司有关负责人看来,广州特色小镇大部分是产业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并把特色小镇建设融合到乡村振兴发展中。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并行不悖,城镇化减少从事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引入电商、文旅等资源,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振兴让农村不再是单一生产空间,还要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生活空间。两篇文章都是向着相同目标努力,相辅相成。”他说,城乡的双向互动,将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有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专家观点



    “科技+资本”可让农业成为朝阳产业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金沛


    青年人才向乡村流动,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产业发展出现深刻变化,农业产业属性发生改变,即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低回报的现象也得以发生改观。


    另一方面,青年人才进村创业将为第一产业科技创新注入新鲜血液,符合当前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与布局。近年来国内大学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反映出全社会对于农业的认识正在变得更加科学与客观。


    毫不夸张地说,随着科技与资本的注入,农业未来将成为一个可期待的朝阳产业。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从温饱型需求转为质量型需求,消费者对于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消费量与日俱增。当前,许多生态农业科技型企业都把目光投向互联网,通过后者把农产品生产、流通甚至销售的过程全流程上传,让消费者可以在购买时调阅作为参考。


    他认为,互联网确实解决了农业生产加工全流程当中的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但是消费者也仅能从中了解单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仍缺乏可信赖的统一标准,而且流程存在被篡改、替换的可能,这应当是单纯的“互联网+农业”发展触碰到的“天花板”。


    解决农产品统一标准问题,“区块链技术+农业”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今,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全流程中,点对点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归类让科技型农业更是迈入精准农业发展方向。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安全数据库将储存庞大的数据,并最终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质量控制方面建立全国统一标准,实现优质有机农产品在全国范围乃至更大范围内流通。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