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青年人才、创客纷纷进村,一腔热血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信息发布者:李玉环
    2018-07-27 10:09:38   转载

         

            在从化莲麻村里,当地的年轻人重拾酿造头酒的技艺,回到家乡创业。 


            “健康是未来的消费主流,我的后半生都将生活在农场。”从化西和万花风情小镇里,城康村回乡青年邱稳庄面对一片广袤的火龙果种植基地,抒发自己对乡土的热爱。


     ▲ 邱稳庄在酿酒(肖雄/摄


            邱稳庄今年29岁,从广州大学毕业后工作不久便回乡创办水果迷城公司,多项农业部绿色认证让他信心满满。“企业与50名农户签订协议,他们按照我们的标准种植水果,每年收入可以额外增加超过1万元,最多可达5万元。”他说。


            在从化,像邱稳庄这样的青年创客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莲麻、西和、米埗、西塘等“网红”乡村陆续冒起了近20家新型农业企业,他们的创始人不仅是回归的本地青年,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创客。


            如今,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迈进的从化乡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青年前来创业创新,他们逐渐担当重任,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青年回归
    从在城市打工到回乡村创业

        

    如今在从化当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爱农业、懂技术的“新农人”,他们既有像王宝海、徐田这样的农业专业背景出身,也有像唐飞这样的农业“门外汉”大胆引入新科技。当然也少不了从化本地青年主动回到家乡,凭借一股热忱实现农业创富,来自城康村的邱稳庄便是其中之一。


    2012年邱稳庄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在广州的多媒体设计工作,决心回家乡当农民、种水果。他在家乡城康村建立了一个种植基地,引进台湾珍珠番石榴、火龙果、葡萄、莲雾等水果进行种植。为了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非农业专业背景的邱稳庄每逢葡萄的一个新生长阶段,就到浙江学习一次,两年里共去了6次。


    通过父亲的指导和不断学习积累,邱稳庄逐渐成为当地一名种植水果的青年能手,他培育的水果得到了农业部的6项绿色认证,并将技术向农民开放。


    同样出生在城康村的陈文,自幼便随家人来到广州市区生活,30年时间里他只有每年重要节假日才会回乡生活,“所以每次回到村子里,乡村风貌都让我流连忘返。”陈文说。


    2015年,陈文开始着手在城康村筹划新农业项目。“一方面是父母年纪大了,需要我回来多照顾;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对于健康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空间广阔。”陈文便成立了家庭订单式农场,为城市家庭满足安全可靠的食品需求。


     “回归最初的生活,拾回原始的味道”,秉持这个想法的陈文最终将农场取名为“伊甸园”,即让家庭能够吃上最放心的食物。从2015年底着手经营至今,他的农场已经吸纳150多个会员家庭。“我们用原生态方式喂养田野鸡、田野鸭、山泉瘦身鱼。一方面提供给会员家庭,另一方面在自营电商平台上销售。”从事室内装修行业多年的陈文,在农业上并不在行,因此他经营的农场更多扮演的是平台与接口的角色。


     “农场与城康村多个村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我们的会员家庭和电商平台,让村里面无公害农产品能够‘走出去’。”他告诉记者,已经同城康村里多家有机稻米种植的农户合作,“我们收购的农户稻米,一定是原生态自留种稻米,因此能够确保稻米质量可靠。在此基础上,按照比市场价稍高的价格收购,为村民带来更大利润,提高农业生产收入,让他们愿意从事农业。”


    伴随着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从化西和、西塘、莲麻、米埗等村,越来越多有志青年愿意回到乡村挥洒汗水。以西和万花风情小镇为例,一支25人的青年创业先锋队里,有超过20人是本地户籍的回归青年。


    放弃高薪
    世界500强企业管理层的“田园梦”


     “作为一名从化人,看到家乡美好的自然风光难以被世人所知,甚至看到不少山林田地因无人耕作守护而荒废,这让我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做点事情。”先后在IBM、华为等知名企业任职十余年后,2015年,冯文彬与另外两名合伙人一同返回从化创办“耕山小寨”。


    来到耕山小寨,游客们可以体验到一年四季不重样的农作物生产环节:春季在水田里动手插秧,夏季在池塘里抓鱼,秋季在果林中收获水果,冬季在稻谷堆旁野营露宿……这些体验项目,都是冯文彬以及两位合伙人亲自策划并制作出来。


    ▲冯文彬与他的合作伙伴在耕耘


     三人的不懈努力与汗水付出,也很快得到了回报。“开业后,仅用了5个月就已经吸引超过1500人次游客前来体验。去年全年更是接待20万名游客,营业额达980多万元。”冯文彬说,小寨的发展不仅给城市家庭提供了体验乡村野趣的极好平台,也为当地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


     “我们从营业额中拿出20%作为分红股份,一方面直接带动46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分红营业额,另一方面聘请当地村民担任管理员工,并每年拿出100万元培养周边百余名本地大学生兼职领队。”冯文彬表示,主动让利于村民激活了村民参与小寨建设的热情,有的家庭甚至可以获得近30万元的分红收入,“如今还有34户当地村民排队入股,他们都希望能够参与到小寨的建设经营中。”


    与冯文彬相仿,“80后”的高文中也是一名“城市归来人”,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汇丰银行IT部门工作,奔波在城市让他备感疲惫,“读书的时候渴望有天自己能到城市里,看看更大的世界,如今确实感到累了。”


    “我会在平时闲暇之余动手做一些木质手工品,并拍照发到微博上,很快得到了近2万粉丝的关注,这些都市里的年轻人都对木工很好奇,很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在一次木工线下活动的启发下,高文中决心回到家乡把木工作为事业。于是在2016年,高文中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并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投入500多万元在下罗村租下30亩空置旧校舍创办“菁木山舍”。


    从改造设计到改造工程,高文中全部亲力亲为,如同在做木工时那样体验其中乐趣。到今年元旦时,他已经修复2000多平方米,打造了集民宿与木工教学为一体的基地。


    如今高文中已经开办了超百场木工课程,学员们遍布珠三角乃至全国,最初的“木工梦”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少新变化。“来这里参加木工课程的学员们,也会到周边村民开设的农家乐里吃饭,采摘村民种植的水果,确实也让附近村民们得到了实惠。”


     “我希望有了政府的大力建设,进出村子的道路能够更加宽阔方便,从而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来到这里并喜欢上这里。”高文中如今打算把租下的30亩土地中剩余的建筑也逐步开发,以便吸引更多跟他一样有着文创梦想的青年们来到这里创业创新。


    农业创富
     海归人才和硕士创客都来了


    很多人不理解邓迪方的归来,这名90后的海归学子却有自己的见解:“我的祖父种植桃花,我的父亲种植玫瑰,我也想回去为家乡出一份力。”


    邓迪方是从化江埔街锦二村人。2015年从美国西海岸的乔治福克斯大学毕业回国后,专修市场营销的她没有选择进入和专业相关的企业,而是转身踏上黄土地,躬耕柑橘果园。


    邓迪方在西塘童话小镇的鹿田村租赁了一片1500亩果园,园中上万棵柑树上挂满了几近成熟的柑橘,它们有着别样的名称——玫瑰柑。


    ▲邓迪方


    “玫瑰柑的取名来自我施用的掺有玫瑰的有机肥。”邓迪方介绍,父母是玫瑰花农,玫瑰花采摘剩下的残渣往往会被废弃,于是自己大胆地把玫瑰残渣加入以牛粪为主的有机肥中,竟意外发现了能够有效提高肥效的配方。


    怀揣着在职场闯荡一番的决心,邓迪方曾经入职广州一家保险公司,但很快发现这样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锦二村又是以桃花远近闻名,我在美国也参观过当地的大型农场。所以,我也想到回家从事农业,只要用心,行行出状元。”于是2015年底她便辞去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在父母支持下决心围绕柑橘种植大干一场。


    “选择柑橘一方面是基于前期的市场考察,地处北回归线的从化气候非常适宜柑橘生长,摘果时间也比其他产地更早。”而市场考察也让邓迪方意识到,优质蔬果类产品在国内市场需求量很大,“国内可以发展出更多有品质、有口碑的农业品牌,不仅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邓迪方笑称,自己在农业方面是一名“小白”,3年时间里摸着石头过河,碰了不少壁、吃了不少苦。“种植、灌溉、虫害、果品、销售……几乎各方面都入过坑,除了不断学习新鲜事物、请教那些有丰富种植经验的老农人,更重要的是在困难面前咬牙坚持。


    经过三年时间的打拼,邓迪方的玫瑰柑如今已经小有名气,尤其是甜度不亚于新鲜的砂糖桔。“今年预计收成300万斤左右,加上正与国内中高端连锁超市洽谈合作,收益应当非常可观。”她说,接下来将结合市场需求,升级现有玫瑰柑包装和产品定位,拓展产品销售渠道,产业做大的同时也希望带动更多村里人一起加入进来。“为每户果农创造10万元的年收入,打造出当地新型名优水果品牌。”


    与“半路出家”的邓迪方不同,李卫鹏是农业专业科班出身。“我本科在广西大学学习园艺学,毕业后又到华南农业大学进修蔬菜学硕士。”用他的话说,“务农只不过是顺应了专业的需求,多源于社会责任与一腔热血。”


    有了5年社区农业基础上,李卫鹏开始与多家大学、研究院开展合作,以神农田园为基地,开设科班生培训实践。“我们不止把目光投向农业科班学生,我们更希望让农村青年也能回到土地上,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李卫鹏设定两套培训路线:一是吸纳农村青年开展3—5年农业培训,完成培训后向外部输出模式,实现技术外派;二是吸纳农业技术员入驻作为管理区域的技术合伙人,在农场解决技术难题、指导科学耕种。


    从原来到农村创业创富,到现在为农村吸引人才。李卫鹏告诉记者,做了五年时间,让他真正明白想做的两件事: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农业也能职业化,从而留下、用好、用活更多青年农业人才;生产有机农产品,并非要完全取代传统农产品,而是让消费者、让市场有了更多的选择,最终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真正让人们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专家访谈



    青年人应当在乡村振兴中“唱主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农村青年回到农村,是他们的家乡得到了城市化发展,从而吸引他们愿意回去。”在党国英看来,要让农村青年乃至青年人才愿意回归乡村、回到土地上,关键在于增加农业收入。


    “实现农业大规模经营,是增加农业收入的根本办法,农业大规模经营需要在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把分散在农村的土地集中用起来。”而对于广东,党国英认为其优势应当在农业产业链上下功夫。


    “农产品流通、加工、服务领域应当是广东农业创新的主要发力点。”在他看来,广东发达的二三产业恰恰能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化运作提供创新渠道和办法,“农业一旦实现规模化经营,配合现代化流通渠道和市场化运作手段,自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农业收入就能得到明显提高。”


    青年人才应当在其中“唱主角”。“一方面有着专业农业生产经验的青年应当下沉到田地上、下沉到农场里,直接把农业专业知识运用在生产管理上。另一方面,具有较高农业专业知识的青年人才,也应当承担更大范围的区域农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角色,甚至是创业做老板,带领农户进行科学生产与经营。”党国英说。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